徐德榮朱章安 李子木蔣正才 文星 劉永興
  今日衡東,正在發生翻天巨變。
  這片紅土地,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掀起“轉作風、促發展”的浪潮席卷而來。
  “成也作風,敗也作風。作風就是形象,作風就是發展力。”縣委書記程少平直言。
  衡東縣委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堅持把“作風大轉變、促進大發展”作為工作重心,實現富民強縣的目標。
  一組數字綻放發展的光輝,見證轉變作風促進經濟發展的速度。1至4月,全縣完成生產總值55.85億元、規模工業增加值31.6億元、財政收入3.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8%、10.3%、29.53%。103家企業參與銀企簽約,融資金額達20.98億元,為近年來簽約金額最多的一次……
  感受衡東,耳目一新:縣城更靚了,鄉村更綠了,發展更快了,幹部群眾的心更近了,老百姓更加安居樂業了。
  告別“走讀生”樂做“草帽官”
  帶著“草帽”,踩著單車,走村串戶,扎根鄉村的“草帽幹部”成為衡東田野上新的風景線。
  衡東鄉鎮幹部經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大洗禮,變“走讀生”為“住校生”,成為扎根鄉村的草帽幹部。
  幹部“走讀”現象,一直為群眾所詬病。白天鄉裡轉一圈,傍晚忙著回家轉的“走讀幹部”以前比較突出。衡東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把“走讀幹部”作為幹部轉作風的突破口來抓,明確規定鄉鎮幹部節假日外必須吃住在鄉政府,徹底告別“走讀”。
  為剎“走讀”風,今春以來,全縣縣鄉聯動開展“民調大走訪”活動,做到“六必訪”:即所在地種養大戶必訪;老黨員、老幹部、軍烈屬必訪;貧困戶、五保戶、低保戶必訪;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必訪;計育、信訪、綜治重點對象必訪;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必訪。要求領導幹部帶頭深入基層,進村入戶走訪,鄉鎮幹部每個月住在鄉政府不得少於22天,下村走訪不得少於20天。縣裡駐村幹部每月駐村不少於12天。幹部要進農家,問農事,乾農活,真正與群眾打成一片。
  南灣鄉是衡東最為偏遠的鄉鎮,與郴州的安仁、株洲的攸縣交界。由於公路改造,從衡東縣城去南灣,必須得繞行攸縣、安仁境內,全程約90公里。以前,一些家住縣城的幹部,來得晚、走得早,甚至還經常出現缺崗的現象,被群眾冠以“走讀幹部”。
  今年以來,南灣鄉實行指紋考勤制,不論幹部家在哪,工作日早上8點必須到崗,未按時考勤則一律進行經濟處罰。晚上8點查崗,看鄉幹部是否住在鄉政府。嚴格考核倒逼幹部紛紛沉下心來,住在鄉裡,當起“住校生”。
  4月底,石灘鄉沈陂村幾名村民在鄉政府對值班幹部贊不絕口。沈陂村離鄉政府有12公里,村民若有事要到政府辦,一般都是趁著趕集的日子來。但有時候趕集日正好撞上周末,村民辦事就會撲空。石灘鄉在經過具體走訪調查後,決定從4月15日開始,無論趕集這一天是否周末,鄉政府窗口部門工作人員均要上班,方便邊遠村民辦事。
  在甘溪鎮,為了避免群眾找不到幹部的情況,鎮里結合實際還特地設立每周“群眾工作日”。同時,甘溪鎮開展評議駐村幹部活動,鎮里幹部好不好,由群眾和村幹部打分說了算。進村次數、入戶走訪次數、解決實際問題次數等,都是評議幹部的重要因素。
  今年年初,坐落於榮桓鎮的一家水泥公司,因擴大產能,需要建設一條長達3.8公里的礦石運輸廊道。廊道建設必須跨越兩個村,涉及15棟房屋拆遷。在14棟全部拆遷完畢後,最後一戶卻一直拒絕簽訂協議,成為“釘子戶”。多次商談無果後,這一戶面臨司法強拆的境地。榮桓鎮黨政領導主動解“包袱”。鎮里幹部與拆遷戶不厭其煩,進行了20多次商議溝通。在瞭解到拆遷戶的家庭實際情況後,鎮幹部提出為其爭取在水泥廠上班的建議,得到拆遷戶的認同,並得到水泥廠的支持。拆遷戶深有感觸地說,“鎮幹部不容易,更了不起!自己真的被鎮里的‘草帽幹部’感動了。”
  “衙門”向民開幹部向下轉
  一個微笑、一句問候、一個座位、一杯茶水。“四個一”是衡東縣要求縣直單位、鄉鎮機關改變“衙門”作風,熱情接待群眾的“基本功”。“衙門大開向群眾,幹部就是服務員。幹部要向民眾,向下轉。”衡東縣委副書記、縣長廖義智說。
  5月初,踏莊鄉太塘村60多歲的朱雪英來到鄉財政所,咨詢糧補資金存摺補辦事宜。一進財政所,所長文水吾便將朱雪英請進辦公室,招呼她落座,並端上一杯熱茶。在瞭解清楚情況後,文水吾隨即帶領朱雪英來到信用社辦理掛失補折手續。
  三月以來,衡東縣配合“135”工作法,開展“駐村聯企轉作風,為民服務促發展”的主題活動,要求縣直機關、各鄉鎮“三聯三問”,即“聯村聯企聯項目,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全縣從縣、鄉兩級安排黨員幹部組成122個工作隊進駐全縣581個村(社區)和122個非公企業,開展聯點幫扶。縣裡還硬性規定,各單位“一把手”要帶隊下去,駐村幹部不少於3人。各級機關幹部沉入基層,深入群眾,排憂解難。
  在人社局,以前需要找六七個領導簽字才能辦理的證件,如今有了“首辦負責制”,由一名工作人員打包辦理,真改“衙門”作風。
  在縣農村工作部,領導幹部深入鄉村,圍繞全縣五年消滅乾旱死角、三年綠化行動傾聽民意。農村工作部部長譚文靈說,“三農”工作點多面廣,有很多新情況、新問題,必須深入農村第一線,從群眾中汲取“營養”,才能當好縣委“三農”工作的參謀幫手,為基層做好指導與服務。
  在林業局,正副局長、各股室必須開門辦公,因公外出門上不掛“去向牌”,而是到一樓大廳工作人員外出登記簿上去登記,局領導和股室的負責人輪流在大廳值班,核查、登記局裡所有人員的去向,並將其公示,全局工作人員上班時間去哪裡十分透明和真實。
  在環衛局,正副局長和股室負責人的電話公示在牆上,向群眾公開,方便環衛工人與群眾上門辦事。局機關幹部每天下到分管片區主幹街道,檢查監督主幹道全天保潔情況。發現主幹道上有煙蒂、紙屑、果皮、礦泉水瓶子、飯盒等垃圾,必須15分鐘內“消失”。
  縣鄉幹部不做“衙門”官老爺,幹部進村走訪辦事,吃飯必須自掏“腰包”,不給村裡添負擔。
  縣鄉幹部為村民辦實事,全部進入台賬,滿不滿意群眾簽了字才算數。
  衡東大地,轉作風、促發展,就像一場長跑,鳴鑼開賽。
  衡東縣把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建設作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實事來辦。通過整合民政、國土、社保、計生、農機等部門的力量,敞開“衙門”,推行村民事務代辦制,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
  榮桓鎮政府旁的便民服務中心,內設計生、國土、民政、社保、農技等十餘個窗口。服務中心將服務內容、辦事程序、申報材料、法律依據、辦理期限和收費標準公開,村民可根據需求“一站式”辦理相應業務。
  “群眾不方便,就是我們幹部工作沒做到位。”衡東縣縣長廖義智說。
  今年來,衡東縣為方便群眾辦事,抬起“衙門”就群眾,全面鋪開“便民服務中心(點)”建設。每個鄉鎮設立一個便民服務站,每個村設立一個便民服務店,提供“一站式”服務。同時,開展村民事務代辦活動。對走訪中村民提出的難事、急事、煩心事,如建房審批、外出務工生育證明、養老保險繳納等事項,幹部進行全程代辦,真正實現“村民動嘴,幹部跑腿”。
  齊心謀發展一江水春
  發展是第一要務。發展是檢驗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效果的重要標準。縣委書記程少平強調。
  如今在衡東縣,已形成了良好的“扎扎實實轉作風,凝心聚力謀發展”氛圍,縣直單位與鄉鎮你追我趕,以轉變作風為抓手,給力經濟發展。
  五一假期,一位一年未歸的衡東籍服裝業老闆,回到衡東過節。在一系列的親身感受後,真心感覺衡東的變化大、變化快,他欣慰並堅定地告訴鄉親,要回家鄉開辦分公司。
  新塘鎮是衡東土菜名鎮,鎮上2公里街道上,佈滿大大小小土菜店近200家。過去,憑藉獨特的交通區位優勢,土菜店年產值逾7000萬元,每年能為新塘鎮帶來數百萬元的稅收。近兩年,由於新塘鎮交通優勢的減弱,加上部分土菜店“吃老本”的心態,不推陳出新,土菜店的生意全面回落。
  如何讓支柱產業重回往日光彩?這一難題,擺在了新塘鎮黨政班子的案前。原材料是否安全衛生?就餐環境是否舒服?菜品能否創新……帶著這一系列的疑問,新塘鎮的黨政領導挨家挨戶走訪調查,發現了不少被忽視的問題,如“店面破舊”、“服務員態度生硬,著裝不統一”、“部分土菜店餐具破損”等。
  新塘鎮立即請來餐飲營銷專家,組織鎮上的數十家土菜店主集體聽課,讓大家找出癥結,並給出解決方案。同時,新塘鎮在新堤村沿河地段建設了200餘畝的格桑花基地,策劃“鄉村文化旅游節”,以增加新塘鎮的人氣,推動土菜產業。
  甘溪鎮黨政領導幫助東沖村成立苗木合作社,擴大花卉種植規模,引進稀有苗木品種,預計苗木每畝可達二三十萬元的產值。村民們積極性非常高,紛紛加入苗木合作社。
  衡東鄉村,產業富農、品牌興農的特色農業經濟風生水起。或苗木基地,或藥材基地,或油茶林基地,或養殖合作社……一個個基地,架起一座座農民創業致富的“金橋”。
  衡東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富民強縣的目標,按照“項目拉動發展、工業支撐發展、民營主導發展、結構優化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圍繞轉方式調結構,做大做強機械製造、有色冶金、化工醫療、輕工陶瓷、農副產品加工5大支柱產業。充分發揮工業園的主體作用,全力打造“百億園區”,實現了與長株潭衡新型工業化走廊的主力對接。
  衡東縣加快縣城發展步伐,共築新的增長極。縣委、縣政府推出《5年縣城倍增行動方案》,突出特色規劃立縣城,基礎設施拓縣城,公共服務興縣城,產業發展旺縣城。至2017年,城區面積將達到15萬平方公里,縣城人口達到15萬,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4平方米,把衡東縣城打造成洣水的綠色明珠。
  綠色衡東,崛起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
  紅色衡東,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的旗幟映紅洣水兩岸!  (原標題:作風變優 發展變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s37ksfdh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